要闻

对话历史 遇见未来
江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缘何全国区县第一?

2019-03-11 15:34    来源:江津日报
2019-03-11 新闻列表

春来绿意浓,古镇传捷报。

近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公布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我区吴滩镇、石蟆镇榜上有名。至此,加上中山镇、塘河镇、白沙镇,江津已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居全国区县第一。

我区古镇缘何频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连日来,记者寻访这些古镇的古街、古寺、古庄园、古建筑,走访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文化旅游委等相关部门,邂逅揭秘千百年来江津的古镇之美。

守与变——保护中传承让古镇“原滋原味”

小桥流水吊脚楼,木墙黛瓦依旧在。踏上中山古镇,看着那潺潺溪流,走过那青石板老街,历史和现实在我脑海中一时交叠。

石板上,妇女们偶尔结伴,掬一汪溪水浣洗衣物。沿河连片的吊脚楼上,窗前檐角,花草亭亭而立。

木墙黛瓦间,是生生不息的烟火味,是古镇“活着”的证明。

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山,却是另一番景象。大部分老屋破旧,年久失修,一部分原住民“逃”到外地,去城里置业,或移居搬到别处。

家住中山古镇老街的刘栋林回忆起当年的景象还记忆犹新:老街仅有零星的几家小杂货铺,人气渐稀,不少房子空置,就算租出去,每月租金也不过二三十元。有本地老者摇头叹息:“这连片的老房子,可惜了。”

和刘栋林一样的古镇人,期盼着改变。

2005年,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出炉,中山镇位列其中。2007年,重庆华信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落户中山,中山古镇迎来发展机遇。2015年起,中山镇致力于“打造全市一流旅游目的地”,先后整合投入资金3亿余元,秉承“整旧如旧、以存其真”的理念,对古镇、爱情天梯、四面山少林寺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如今,再访中山,当真是春秋的水、宋朝的街、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

原汁原味地再现古镇旧貌,不止是中山。

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小燕介绍,近年来,我区坚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精心呵护历史文化资源和推动资源盘活利用上互动发展,使一个又一个古镇得到及时的保护和发展。

一是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底蕴和精神源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潜力。除每年开展对文物保护的巡查与认定工作,还对除文保单位以外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预备名录普查,发掘历史文化街区预备名录,在预备名录形成后,启动历史建筑预保护机制,在预保护一年有效期内,牵头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城乡规划管理,确保了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不受损坏,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潜在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实施的过程中,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管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存历史文化名镇原有总体布局、形式、风格特点前提下,进行城镇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维修保护、改造,并针对具体保护对象,设立保护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在古镇保护上还与古镇民居及文物的使用单位和个人签订责任书,形成领导分片负责、层层到位、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

接下来,规划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制定保护修缮规划,确保其原有的总体布局、风格风貌。目前,已完成白沙、中山、塘河、吴滩四个历史文化名镇、真武历史文化街区和双凤场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的编制,石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塘河镇石龙门村和侗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正在编制完善中。

此外,有别于其他一些古镇,江津的古镇文化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蕴含在生活中。我区的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及传统风貌区,均未对原住居民进行大规模迁出,仍保留原有本真的生活、生产方式。原住民的存在和传承,成为古镇“活着”的根本。

破与立——差异化发展让古镇“活色添香”

古镇的美,镌刻在时间里,沉淀着历史与文化。

走进中山古镇,一幅幅楹联彰显着悠久的商德文化;一块糍粑两块钱,在全国也不多见;“吴蜀均沾”“禁卖发水米碑”“木帮公罚碑”等商德文化遗存,展示了南宋以来古街相传的人文理念;12代卖良心药的“九龄堂”更以“诚信赢天下”的理念成为古镇厚重人文的现代典范……古镇文化、商德文化、爱情文化、庄园文化等不同文化元素的汇聚融合,最终化成了独特的中山文化。

而在水驿文化突出的白沙古镇,千余年来遗存的历史传统街区体量大、历史建筑种类全精品多,可谓江津传统文化的一棵“大树”。白沙古镇倚江而建,靠水而兴,凭借长江黄金水道,明清时期成为川东、川南的水路要津和川黔滇驿道上的重要集镇。清代中期,工商业繁盛,是川盐、川酒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物质集散枢纽。民国初年,白沙集水运联通之利,得商贾云集之富,成为四川四大经济重镇之一。抗战时期聚集了国民政府审计部、国立中央图书馆、川东师范、新运纺织厂等大批文化机构、学校和工矿企业,人文荟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抗战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白沙镇至今保留着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 形成了规模最大的巴渝山地民居建筑群,古镇有老街老巷65条, 保存完好的有38条约8.5公里,文物保护点达111处,保存有宋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被称为“老重庆”的城市缩影。

塘河古镇紧邻白沙古镇,历史上是白沙古镇的卫星镇。白沙过去的很多大资本家都把生意放在白沙,住家在塘河,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庄园文化、宗祠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突出代表。该镇有重庆市保护最完好的客家祠堂——廷重祠;有重庆市最大的地主庄园——石龙门庄园;有闻名渝、川、黔的道教胜地——清源宫;有封建社会时曾广为宣扬的二十四孝之一——“安安送米”故事的发生地;有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而厚重的民俗风情——塘河婚俗。

吴滩镇是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的诞生地,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聂荣臻元帅故居,聂帅启蒙学校——插旗寺小学,保存有1216米长的历史文化街区及聂氏染坊、陈家祠堂、田家祠堂、杨氏洋房、荣禄医社、中兴桥楼等一大批优秀历史建筑,具有鲜明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特色。

石蟆古镇紧邻四川合江,巴蜀文化在此交汇,移民文化在此进行本土化,镇内拥有建于元代并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区,拥有文物古迹40余处,还有长江入渝第一岛——中坝岛。

这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传承了数百年至1000多年不等,不仅印刻着江津城镇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也是反映川渝黔交界地带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的“活化石”。

我区这么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何发展才能破除同质化的弊病,让古镇真正“活色添香”?“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是关键。” 王小燕介绍,中山古镇拟纳入大四面山自然山水休闲养生体验旅游范畴,充分利用爱情天梯、古庄园等旅游资源,打好“爱情牌”“休闲养生牌”,打造亲山近水的民宿、休闲、康养旅游产品。而塘河古镇将依托优美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水上娱乐、美丽乡村、民俗体验的休闲体验旅游项目;白沙镇则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底蕴厚重优势,做足做强古镇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吸引社会资源,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博物馆群、非遗文创基地、艺术写生创作基地,拓展影视拍摄基地;石蟆镇、吴滩镇则更多地立足于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打造美丽乡村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收与放——精品文旅IP让古镇“走向世界”

每年,都有这样一天。

“中山千米长宴开席啰!”在中山狭窄的古镇老街上,数百桌宴席沿街摆开,不管游客还是居民,只需带上一副碗筷,就能免费吃遍一条街。

1月26日,第十四届江津区中山古镇“千米长宴”民俗文化活动举行。此次“千米长宴”以“丝路情缘,‘埃’上中山”为主题,搭建起中山古镇景区与埃及开罗市吉萨景区缔结友好合作关系的平台,旨在推动中山旅游走向“一带一路”,打造旅游及相关产业资讯互通、客源互送、合作互助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大平台,扩大中山乃至重庆江津的国际影响力。品地道农家长宴美食,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产美食,观埃及肚皮舞、非洲砍刀舞,赏“打盆”、顶缸等民间绝活……热情好客的古镇居民摆下盛宴,与来自四面八方的5万余名游客一起热热闹闹迎新春。

如今,在中山,不管是“千米长宴”,还是七夕“东方爱情节”,亦或是“樱花砸酒节”,中山正在与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走向世界。

同样的,每年也有这样一天。“铁水焰火闹元宵,千年古镇留乡愁,走起,到白沙!” 2月19日(元宵节),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沙闹元宵民俗文化活动精彩上演。白沙当地的20余支民俗表演队伍各显神通,舞龙舞凤、狮王争霸、炸龙灯、打铁水、音乐焰火等各式好戏连连登场,吸引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关注,江津非遗民俗文化“大餐”走向全国。

一张张特色文化名片,一个个精品文旅圣地,不仅让人们惊叹于江津古镇的山水人文,更惊叹于她们的包容度和文化多样性。她们张开臂膀,用开放融合的姿态,向世界各地的游人展示着自己的别样魅力。

创新引产业,古镇添实力。区文化馆邓正益介绍,目前我区已成功将会龙庄打造成重庆十大文旅地标之一,用文化遗产留住美丽乡愁;将江公享堂开辟成“文化大院”,成为江津城区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将张爷庙开辟为白沙抗战博物馆,成为展示重庆抗战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将国立党史编撰委员会开辟为市民图书馆,满足市民阅读需求。

与此同时,我区正围绕“一山一城一园三片”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江津古镇旅游环线”。白沙古镇、塘河古镇、石蟆古镇均处于重庆三环高速,吴滩古镇、中山古镇处于新建“合璧津高速”及延伸线,因此依托高速公路,可形成白沙——塘河——石蟆——吴滩——中山旅游环线。今后,这5个古镇将可连成一条不可多得的精品古镇旅游线路。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江津,这座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最多的区县,在开发建设中坚守传承着历史与传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里还原人们最质朴的生活状态,在开放融合的跨越中叩响时代的大门……

未来,当你再访江津这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时,她们依旧芳华不改,更加惊艳世界!

未来,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创意十足

(1)白沙古镇:“酒城、文博城、影视城”三城同建

白沙镇将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近年发展实际,今年起全面实施“酒城、文博城、影视城”三城同建工作,使之成为白沙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径、新抓手。

在“文博城”建设方面,将深入挖掘白沙教育文化、抗战文化、建筑文化、影视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重点打造聚奎书院、糖厂影视基地和新运纺织厂三大片区博物馆聚落,同时结合19处抗战文化遗址梳理古镇核心游览带,在3个片区分类打造20个展馆,展陈15万件文物,形成3个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及“一带•三景区•十九旧址•二十展馆”的总体布局,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文博研教、实习、文物保护利用的文物博览城。

在“影视城”建设方面,将充分发挥白沙影视基地积聚优势,培育和发展包括影视培训教育、影视拍摄制作、道具生产租赁等在内的影视全产业链条,预计今年内举办首届电影节。

在“酒城”建设方面,将发挥“江小白”品牌引领作用,重点推进“江小白酒业集中产业园”“江小白高粱产业园”“江小白村”等项目建设,预计用3年至5年时间,打造一座集文化底蕴、旅游体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魅力酒城。

(2)中山古镇:恢复打造“七十二行”民俗文化

中山古镇自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当地政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累计投入3亿元,对爱情天梯、四面山少林寺景区进行提档升级,加强古镇排污、消防、水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完成老街民居风貌及周边环境整治,新增了楹联长廊、商德文化长廊、竹园小径新设施,既保护了传统,又注重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古镇的发展,成为游客关注度很高的旅游重镇。

下一步,中山古镇将继续延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化保护和传承,以“文化保护”为基本,以“文化活动”为途径,持续做好“自然与人文、保护与开发、建设与管理、资源与发展、名气与致富”五篇文章。

抓好项目拉动。重点打赢以大圆洞情感文化度假区、福寿岩水库(爱情海)、古镇民宿及博物馆、古庄园保护及利用、楠木坪生态旅游项目、旅游道路景观提升、盘活“同心坊”及中山古镇创4A级景区等八大重点项目,夯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基础。

打造精美景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镇资源,持续挖掘商德、爱情、红色、禅宗、庄园文化,持续加强中山古镇、爱情天梯、四面山少林寺景区管理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加强文物保护。继续加强对清溪龙洞题名等4个区级文物保护点和127处镇级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加快推进双峰寺老庙修缮工程,恢复打造剃头铺、老店铺、老酒坊等古镇“七十二行”民俗文化。

狠抓文化特色。突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升级打造烟熏豆腐、石板糍粑、龙洞咂酒等特色文化产品。办好四面山少林寺庙会、第十二届东方爱情节以及第十五届“千米长宴”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点亮中山名片。

(3)塘河古镇:打造“沉浸式”体验庄园与婚庆小镇

近年来,塘河古镇受到众多国内影视剧组的青睐,《红色记忆》、《雾都》等近100部影视作品在塘河拍摄。

下一步,他们将加强古镇保护利用。一是积极争取各方资金,对塘河古镇进行保护利用,建设内容包括保护修缮古镇老街区、石龙门庄园的古建筑,把古镇打造为影视拍摄基地、摄影基地、美术写生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把石龙门庄园打造为“沉浸体验式”庄园;把古镇、石龙门庄园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塘河古镇为平台,以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塘河婚俗”为主题,在古镇协调区麻园和水井湾片区建设塘河婚俗主题景区,打造国内知名的婚庆小镇。

另外,还将拓展古镇建成区“仁巷子街”,开发水上旅游项目,建设硐寨村特色民宿建设项目,实施滚子坪景区整体开发等。

(4)吴滩古镇:打造“一红”“一绿”“一古”三色古镇

当前,吴滩古镇最紧要的工作就是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保护性修缮。一是许多传统建筑大多破烂不堪或垮塌或即将垮塌,需要及时维修;二是政府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房屋(如冲口私塾、聂氏染坊)和优秀历史建筑(如田家祠堂、陈家祠堂、万寿宫、荣禄医社、中兴桥楼、食品站土楼、杨氏洋房等)进行回购征收、修缮;三是大体量的古建筑群(如吴滩老街)的市政设施(消防、雨污管网、饮用水、强弱电等下地)需要改造;四是通过财政资金的补贴,引导原住居民回迁,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共同建设打造古镇。

与此同时,吴滩镇将树立全镇发展“一盘棋”思想,把古镇保护工作与聂帅故里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结合起来,与建设国家蔬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一红”“一绿”“一古”为主题,打造“三色”吴滩。

(5)石蟆古镇:已初步形成“一岛一庙四园”乡村旅游格局

石蟆镇是江津最大的农业镇,素有“江津粮仓”“橄榄之乡”之称,粮食产量占江津区十分之一,橄榄种植面积达7万亩。

近年来,石蟆镇交替举办“橄榄文化节”和“清源宫庙会文化节”,均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今已初步形成一岛(长江入渝第一岛中坝岛)、一庙(清源宫)、四园(橄榄园、荔园、竹园、香蕉园)乡村旅游格局,全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以上。

下一步,他们将完善古镇保护规划,加强对古镇形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强对古镇文脉资源的传承发展,全力讲好古镇故事,还原古镇风貌,发出古镇声音,延续古镇文化,打造美丽乡村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特约记者 龙春梅)

责任编辑:罗梅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