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是中国开启追赶模式,探索快速穿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遂道的着力点。江津区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尾,南高北低,江河纵横交错,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分布可定位为重庆市的缩影之一。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是江津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加强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和促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典型性和示范作用。

通过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针对目前江津区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决策提供参考。

一、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上游污水影响较大  境内治理十分困难

2排污处理设施落后  场镇建管举步维艰

3企业乱排现象普遍    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4“工业沿江绕城”格局   主城受到较重污染

5农村面源污染较重  全区面临巨大挑战

6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治理难度十分突出

7生态水系遭受重创   恢复任务非常艰巨

8生态文明建设初期   探索治理道路漫长

二、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建议

(一)各级加强组织领导全力理顺体制机制

1建立部门间联协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河长办的职能作用,成立江津区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工作小组,建立江津区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库,成立专家组。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借鉴莱因河治理模式,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项目论证。协调不同行业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界定流域和区域之间事权,协调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动机制、及时解决争端事件。发起成立江津、永川、璧山、綦江、习水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联盟,加强对外交流和联络,将先进的治理经验和产业技术引回江津发挥作用。

2加强生态环境部门能力建设

找到辖区内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行政体制深化改革突破口,加强机构内职能职责考核机制建设,避免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项目“空悬”。加强部门内业务科室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据行业部门内设职能职责,引对口的专业技术人才,填补管理空档。

3加强镇街力量

设立镇街环境保护监督站(所),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加强监督和指导,做实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4成立江津区水质检测站(所)

将江津区疾控中心、水务、环保、农业农村等水检测版块进行碎片化整理,整合人力、物业、财力资源,建设水检测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二)整合江津多种要素尽快构建指标体系   

整合江津区生态、社会、经济和人类因素,充分考虑江津区江河及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依据生态阈值规律,确定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标准基值,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和长江流域的建设等相关要求,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的指标,建立科学、完善的江津区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为流域生态文明台账建立、建设任务分解、目标考核评估等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对一些污染较严重的行业,可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

(三)改革现有落后方式促进城乡供排一体

目前,江津区场镇污水处理成本与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倒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资金缺口大,传统的经营模式不但加重了财政负担。 污水治理进程严重受阻。借鉴“绵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模式,聘请项目管理、行业、财政、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江津的实际,深化研究,推行供排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有效促进城乡居民均等化发展。通过PPP市场模式,进行供排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减少企业人力物业财力成本,节约财政开支,提高污水治理能力。

(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效治理面源污染

1开展镉等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引进国家“973”等新成果,以花椒、水稻等大面积作物为切入点,在江津原有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深化推广。(相关文献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存在全流域的Cd异常。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建立污染农田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区专栏9明确:江津区、合川区、潼南区等地重点开展耕地镉污染治理修复示范)。

2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政策举措开展试点工作,将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业面源防控结合起来,大力推广有机肥,扶持发展有机肥生产服务企业,成立村社庄稼医院和农村环保作业服务,进行农作物测土配方施配作业,开展统一施肥、施药和农膜、农药包装回收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服务,示范推进,人员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迈步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为一项广受社会欢迎的就业门路,有效解决化肥农药滥用现状,最大限度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科研项目和污染治理新技术新工艺示范项目建加强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和技术引进,开展底泥污染和水体治理技术试验示范。在城市绿化、经济林建设中,注重植物筛选,尽量引进吸收重金属元素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4大力发展立体种养殖生态循环农业。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五)改变传统种养习惯加强安全水系建设

开展田塘库溪河水质综合治理,促进流域水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为生态产业转型发展作好铺垫。

1水田种植、养殖治理。规范土地用途,还原生态水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2塘、库、溪、河精养治理:将通过签订解除承包养鱼协议、水生植物种植、生态修复等方法,保障流域范围内的水库、山坪塘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水标准,对于精养鱼池,将采取严厉措施,进行集中整治或关停。(璧山模式)。取缔溪河拦水养殖。可借鉴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蠡湖实施的“净水渔业”模式,开展试验示范。参照欧美发达国家标准

3推进绿色小水电发展。开展小水电站调查评估工作,制定“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拆除一些确因小水电建设运行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影响群众生活的水电设施。因地制宜建设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亲水平台等。按照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建设过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等设施或使用鱼类友好的水轮机。充分利用小水电临河和发电优势,适时给河内输氧,提高水质(英国泰晤士河流治理模式)。

(六)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意识形态纳入江津区科普工作重点,作为新时代科普工作中公民素质提升的主要抓手。每年计划支出0.5元/人的专项生态文明科普经费,实施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生态文明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建设江津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科研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生态文明科普宣传主题活动、拍摄宣传片、设计儿童卡通画等,将生态文明科普知识纳入升学考试内容,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

(七)优化全区资源要素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1根据江津区的建设能力,从资源、污染、生态建设三个方面作手,摸清家底,打好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战。从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的两方面着手,除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补偿支持、开展对上下游共享共建互补治理外,加强对外合作交流,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开展生态服务购买、生态标识认证的间接补偿等市场建设。 

2将生态补偿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土地治理范围,推进物理农业技术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强化对循环经济薄弱环节的扶持和补偿,支持有机肥生产、“中医农业”和生物降解地膜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

3开展饮水塘、库、溪流保护区和灌溉塘、库、溪流的生态补偿,通过生态补偿,加强饮水塘、库、溪流保护区和灌溉塘、库、溪流的管理。

(八)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1构建“1+2”生态经济功能布局

根据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空间布局现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生态城镇、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可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划分“一廊二区”,建立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生态空间结构体系,全方位推进江津区域江河及流域生态文明国家级示范区建设。

(1) “三峡库尾生态走廊”。以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社区等重要生态节点建设为抓手,进行“138”战略布局,着力于境内长江沿线点源污染及生态示范项目建设。“138”战略布局,即:1个生态城区(江津主城)、3个生态工业园(白沙、双福、珞璜),长江沿线8个镇街(石蟆镇、朱杨镇、白沙镇、石门镇、油溪镇、龙华镇、德感街道、珞璜镇)。包括24条入江小溪,加强沿溪村社区居民点、农家乐、种养殖户的管理,着力于流域线状污染生态示范建设。

(2)笋河、塘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跨省支流)。加强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循环农业建设,西部生态农业建设,流域产业转型与发展,着力于流域点面结合生态试验示范建设,做好跨省流域合作,探索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3)綦可、临江河、壁南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跨区县支流)。加强对外合作搓商,达成共建共识,加强綦河、璧南河、临江河三条跨区河流的合作洽谈,着力于跨区过境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2建设生态文明社区

以重点场镇为抓手,进行重点场镇管网、街面、道路、绿化等市政设施建设和改造,邀请国际国内专家进行指导,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社区样板,推进镇街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点源污染。

3生态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1)加快生态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

按照《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从江津地方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的实际出发,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入驻园区。

规划湿地公园,形成生态工业隔离带,对园区内外及交通路道实施生态绿化。湿地公园重点布局在城区北部和东部风向,降低工业和外来臭氧对城区的污染。

(2)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力度推进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建设。发挥政府的牵头作用,实施公务用车、出租车、公交车辆节能改革,支持黄标车换新能源车、新能源车享受城区免费停车服务等,提高新能源汽车运行比例,降低尾气排放和噪声污,降低流域环境污染。

(3)发展以硒资源为主的硒生态产业。划定富硒土壤资源重点保护区域,将富硒农产品生产认证与土壤资源结合起来,加强农资准入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土壤污染。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督和检测检验,倒逼生态农业发展。拉长硒资源为主的特色产业链,补齐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增长的短板。开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具有市场竟争优势的硒资源及特色产业、产品(原料)进行最大限度的价值提升,确保产业增值。发挥生态硒城品牌杠杆作用,推进生态硒城项目建设。

(九)强化监督考核加大执法力度

强化监督考核加大执法力度,最大限度降低水体污染,快速提升我区水体质量和重庆区(县)水环境质量排名。严格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分散企业的监督管理,严厉处罚问责,利用无人机、智能控、整合雪亮工程等手段,杜绝直排、偷排、漏排现象。规范农家乐管理,重点加强四面山、溪河沿岸农家乐的管理。

课题组:幸贤勇  李洪彬  陈德胜  熊章华  邹荣亚  余永海  邹小玉  文渝  张亚权  章继刚  崔向阳

应邀参加:涂书林   母国宏


决咨读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招聘网站严重违规失信”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治理“招聘网站严重违规失信”自律承诺书 |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0-2018 CQJ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8
江津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渝ICP备16012726号-1 法律顾问:吴嘉斌 冯安业(重庆市循源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江津区东部新城江岸东城中央4幢1-8-10 邮编:402260 广告招商:023-47588106 传真:023-47588100 举报电话:023-47588100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