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江津区传统庄园现状调查及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江津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文化沉淀厚重。地域文化丰富,古镇文化、诗联文化、抗战文化、名人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是突出代表。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街区。与之紧密相关的是江津现存的传统庄园,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建筑特色、文化内涵在重庆鲜有。研究江津现存的传统庄园,有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实施乡村振兴行动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彰显江津特色,有利于山区农村改善民居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助推脱贫攻坚工程增添新的动力。

一、课题研究概况

本课题通过开展对江津传统庄园的现状调查,摸清其现存数量、分布状况,以及各座庄园建筑历史、建筑特点、保存现状和相关历史人文故事,分析传统庄园历史演变和现存状况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探索传统庄园保护利用的途径和方式,推动传统庄园保护利用工作,使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乡村行动计划、脱贫攻坚、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为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一)基本观点和重难点

基本观点:传统庄园是江津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表象,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包含了自然生态、人文习俗、建筑特色、宗教信仰、风土民情等文化信息。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庄园文化纳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之中,加强对江津传统庄园文化的保护利用,为实施江津的文旅强区工作和文化繁荣兴盛作出积极贡献。研究的重点是江津传统庄园资源现状调查和成因为分析,难点是江津传统庄园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范畴界定

“传统庄园”:指江津区范围内保存相对完整的明清至民国期间建造于乡野的民居院落、家祠,不包括当下新建的庄园。

“庄园文化”:包括以农林牧等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承的农耕文明,以民居院落建造所涵盖的选址、建筑、园林、雕刻等表现出的建筑文化,以传统家庭聚居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宗祠文化、乡风民俗等人文精神。本课题侧重研究庄园的建筑文化、乡土民情。

二、江津传统庄园现状调查分析

(一)代表性传统庄园调查情况概述

    江津传统庄园,现存数量多、建筑规模大、建筑特点多样,保存相对完好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津南津西片区。经调查统计,津南和津西的四面山、中山、蔡家、白沙、塘河、石蟆七个镇街共丰有63个传统庄园,课题组选择了30 个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庄园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津南片区的中山镇18个、四面山镇2个、蔡家2个共计22个,占研究对象的73.3%;津西的塘河3个、白沙镇3个、石蟆镇2个共计8个,占研究对象的 26.7%。30 个庄园建筑总面积达97148平米。其中,塘河石龙门庄园规模最大,面积13200 平方米,房屋520余间,最小是中山埃山庄园面积600平米,其余多在2000平米以上;建设年代最早的是据传建于明洪化年间的中山瓦房子庄园,最晚的是建于民国31年的中山荣庐庄园,多为清初至民国时期修建。

(二)江津传统庄园现状分析

    中国的庄园制,较早出现于东汉,魏晋时期形成高潮,历经多次兴衰演变,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庄园是农耕社会中国传统的聚居生产生活形式,也是封建经济的田产经营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瓦解,传统的庄园文化正在消逝。江津现存的传统庄园、宗祠,多由明末清初时期移民及后裔修建,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既有中国古代庄园的传统共性,也有移民原籍地的个性,还有不同文化融合发展的特性。

1.江津传统庄园建筑特点分析

崇尚自然,注重“风水”。所谓“风水”,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其核心是“天人合一”,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中国文人的“山水精神”是庄园建筑文化的灵魂,其核心是敬畏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回馈自然。江津人在择居选址朝向上十分看重风水朝向,必须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避风挡雨、趋阳除湿上有讲究,并由此延及山势龙脉、地质岩层走势上的倾重,体现了江津人追求科学健康,尊重自然的意识。

建筑布局,注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大气”“生气”“和谐统一”,传统的“前堂后寝”“方正对称”布局体现了这种美学主张。江津传统庄园建筑空间的布局层次分明、功能明晰,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存在明确分区;建筑尺度大小结合、和谐统一;体现了尊卑有序、长幼男女等儒家的宗法礼教、等级观念。

功能布局,注重科学实用。江津传统庄园为多院落的复合建筑,包含了防御、观演、礼仪、居住、休闲等多重功能。庄园的碉楼,多建于民国时期,与当时江津边远山区兵患、匪患有关。建筑尺度大小根据功能不同设计,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庄园里建戏台、精美的人文故事雕刻、办私塾,体现寓教于乐、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四水归堂”小天井排水系统的设计,科学实用。

建筑艺术,注重地域特色。江津现存庄园建筑。既有移民原籍地特色,又有吸收兼容而赋有新意的建筑风格。不同地区的庄园既有以马头砖石墙、小青瓦饰以砖木石雕的徽派建筑,也有穿斗抬梁式混合木结构,以及融合其他地区建筑装饰手法的巴渝合院式民居院落等,彰显了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土、木、石是主要建材,有夯土墙、风火墙、木板墙、竹编泥墙、石柱、穿斗屋架等各种建筑样式。为显示财力、实力和文化,较为重视以木雕、石雕为主的宅邸装饰,其中斜撑、驼峰、轩棚、门窗、挂落、替木、柱础为重点装饰部位,题材主要有表达吉祥的“文武双全”“福禄寿喜”、表达生产生活的“春夏秋冬”“渔樵耕读”、表达传统文化的“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等乡风民俗、历史传说。不同地建筑特点有所差异,如风火墙,在白沙、塘河等长江流域沿岸地区常见的风火墙多为空斗砖墙,墙形式多样,有层层跌落的五花墙,也有造型优美的弧形的封火墙;而自中山以南的山区,清中晚期建筑中则不复有封火墙的做法,多为夯土墙悬山屋面。

2.传统庄园聚居生活方式分析

庄园聚居生活方式取决于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家族成员聚居,既利于在经济上能够实现家族的团结互助,抗灾避难,保持农耕生产的自给自足,还可以不断巩固和深化以着家庭宗嗣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强化人们的亲情观念和懂孝顺、善交住、守信义、明道德等品格。

(二)南部山区庄园兴盛的原因分析

1.南部山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良好

江津南部地区气候适宜、水土肥沃,物产丰富,是粮食、木材、猪鬃、桐油、棕片、药材、鸦片的出产地,以庄园为核心的农耕经济发展良好。

2.南部山区有川黔通畅的交通网络

南部山区地处渝以黔交汇要冲,笋溪河可通航至中山古镇,以石板路为主构成的渝黔古道四通八达。不仅与山区外的其他场镇有便捷的交通线路,而且山区内部也是道路网络密布。大小主、支路与贵州北部相连,成为川黔之间重要的陆路通道。

3.南部山区有繁荣的贸易体系

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南部山区已经形成了以基层场镇为广大乡村区域的中心节点,以陆路交通为主,并辅以水运交通,将各个场镇以及大中城市串联起来,将较低层级的乡村市场与较高层级的城市市场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四通八达、商品流动的网络体系。南部山区处于川黔交通要冲,成为当时渝川黔经贸往来的中转站,也是对外贸易各类商品运输的集散地。

此外,南部山区商贸货运属于边贸交易,或许还存在走私、偷税漏税等秘而不宣的另一重要财富来源。

(三)津南山区现存庄园数量众多的原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多数庄园被分给无地无房的农民所有,少数规模较大、建筑精美的庄园收归为集体或国有,庄园到了保护和利用。改革开放之前,少有大拆大建,只是内部结构性的改造,整体风貌未遭破坏,即便在“文革”“破四旧”期间,也是局部性损毁多、整体性毁损较少。上世纪未八、九十年代,是遭遇毁灭性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一般原因有自然损毁和人为改造性破坏,最大原因是经济发展、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拆旧建新浪潮使其他地区庄园遭到毁灭性破坏。

而处于江津的南部边远山区,因现代交通方式的改变,彻底改变了其交通格局和经济发展环境,原有的贸易体系和货运市场退出历史舞台,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沦于落后地位。反之,也因为地处边远山区,交通受阻、信息闭塞,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弱,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乡风民俗却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庄园已少遭毁灭性破坏。尤其是改为学校、政府机关、粮站等公用庄园,保护更为完好。同时,在上世纪末的大拆大建浪潮中,由于南部山区经济相对落后,传统庄园少有遭到毁灭性拆除。当下,《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后,对绝大部分现存庄园进行了文物分类定级,法律保护体系的逐步健全,使庄园的保护利用获得新的生机。

四、江津传统庄园保护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一)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乡村空心化”,是传统庄园保护利用最大的问题。传统与现代冲突,是恢复传统庄园风貌的难点。产权归属多元,是整体性保护利用的阻碍。资金短缺,是保护修缮利用最大的困难。社会参与不足,是保护利用缺失活力的重要原因。专业支持不够,是保护利用不力的重大缺陷

(二)可借鉴推广的案例和经验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江津在保护和利用文物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值得借鉴。会龙庄“市场化”模式,江公享堂“政府+社会”模式,白沙“政府+公司+市场”模式,中山瓦屋头“产权人自主保护使用”模式。

三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保护利用新途径,二是“内在价值+现代价值取向”再创价值新方式,三是以法律为保障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

五、传统庄园保护利用的对策研究

(一)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

传统庄园保护利用,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乡村经济的本质要求,是“保留乡村风貌”“记得住乡愁”重建“乡土文化”实践需要,有利于在实施乡村振兴行动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山区农村改善民居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为助推脱贫攻坚工程增添新的动力。

(二)保护利用传统庄园的有利条件

数量多,形式多样,特色突出。保护好,完好度高,尚可利用。权属清,居民不多,有利引资。保护利用,有成功经验可借鉴。

(三)保护利用传统庄园的对策建议

1.指导思想和保护原则

一是提高认识,依法保护,营造氛围。二是形成共识,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三是落实任务,权责明晰,完善措施。四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化保护利用基本原则。

2.工作对策建议

一是统筹协调,建立良好工作机制。二是编制规划,分期分批有序推进传统庄园保护利用,着眼未来设立传统庄园生态环境规划保护区。三是制定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推进传统庄园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四是专兼结合,建立传统庄园保护队伍。五是科学定级,确定“保存性抢救维修、保护性修缮使用、创造性转化利用”庄园类别,分类施策。

3.加快推进重点保护利用项目建议意见

一是把四面山镇会龙庄、寿星庄所在的双凤村纳入古村落保护计划总体规划。充分考量川黔古道的重要作用,将自然景观、传统庄园、宗教寺院、农耕梯田等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动南部山区旅游开发。特别是将以会龙庄为代表的庄园群落、古寨堡、古寺观等历史遗存和文化载体,打造成为新的人文景观景点,形成能全面体验川渝黔交界地区人文自然景观的动态文化旅游线路。

二是将寿星庄按照“高品质、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围绕“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功能定位,打造成为与会龙庄配套、集吃住娱购为一体的民宿体验园。

三是对中山镇龙塘庄园要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修缮工作。龙塘庄园产权属中山镇政府,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保护维修后可作再续利用、也可打造为旅游景点,与中山古镇、双峰寺、爱情天梯、太和梯田等景区连成一线,为此旅游专线增加一处富有山区特色的庄园人文景观。

四是加大力度,支持塘河镇对石龙门庄园、廷重祠的保护利用。石龙门庄园、廷重祠所在的两个村均为中国传统村落,也是首批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打造好这两个庄园,有利于推进塘河古镇的文旅融合发展。

五是及时总结推广中山镇瓦房头庄园房主保护修缮传统庄园的作法和经验,探索保护利用文物古迹的“江津模式”。

江津传统庄园保护利用有困难、有问题,已有优势、有经验,意义重大、势在必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建共享;需要改革创新,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需要不断实践,总结新模式、新理论。江津现存的传统庄园,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利用,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江津地域特色文化品牌重大举措,必将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江津区决咨委文化建设专委会

课题组:邓正益 黄淳  封林 王逸虹 邹鸿光  

王世俭  胡建华   邱仁福


决咨读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招聘网站严重违规失信”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治理“招聘网站严重违规失信”自律承诺书 |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0-2018 CQJ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8
江津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渝ICP备16012726号-1 法律顾问:吴嘉斌 冯安业(重庆市循源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江津区东部新城江岸东城中央4幢1-8-10 邮编:402260 广告招商:023-47588106 传真:023-47588100 举报电话:023-47588100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