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正文

《创新科技助推江津生态绿色发展的研究》

--创新科技助推江津生态绿色发展的研究课题组

创新科技、生态绿色发展是一对孪生兄妹般的时代命题。时代赋予了生态绿色发展“第四次革命”的使命,科技创新则成为生态绿色发展的引擎。   

  江津作为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中的“上游城市”、“成渝城市群”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接点城市和重庆市“一圈两群”战略中的重要支点,在这场时代产业革命中,负有“承前启后”和“责任担当”的使命。为此,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正处在努力推进“十三五”胜利收官,为迎接“十四五”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引擎,驱动生态绿色发展这场“产业革命”,已经成为我们立足自身实际,抢占先机,在国家和重庆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走在前列的关键之一。

从江津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既有优势和作为,也有短板和不足。如何理清思路,摸清家底,找到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发展的结合点,瞄准着力点,扬长避短;以创新科技为抓手,着力推进江津的生态绿色发展,是本课题的指向和主旨。

主题词:创新 科技 绿色 发展


  一、我们正处在生态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机械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三次浪潮之后,以生态绿色发展为特征的产业革命,被称之为第四次浪潮。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绿色革命”,将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将对现有产业布局进行一次“大洗牌”;将对低智能,低技能,低产出,低效益,多矛盾,高污染,高耗能,少和谐的行业、产业、企业、市场和产品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生态绿色发展时代,在这场以“产业革命”为核心的“浪潮”中,凡能应变者则顺势而上,凡逆向者则被大浪淘沙。

  我国正加快步伐跨进世界生态绿色发展的行列。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生态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作出了全社会进入生态绿色发展时代的动员和布局。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要在生态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手段,建立生态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生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生态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在生态绿色发展中抢占先机,有所作为。


二、创新科技成为引领生态绿色发展的驱动力

科技支撑着人类文明,创新推动着时代进步。机械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结果,生态绿色发展也必将以创新科技为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数字、网络、信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为推动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和根本保证。生态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方式,可以用安全的生态绿色产品拉动内需,也可以用循环经济构筑区域经济结构,还可以用低耗环保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得到实现。

鉴于科技创新对生态绿色发展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对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是将来无可替代的时代命题,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创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将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全面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中,对科技创新在生态绿色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赋予新的定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创新科技为导向,坚定不移地,因地制宜地助推江津全领域全过程的生态绿色发展。

  

三、江津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发展的优势与短板

(一)基本优势提供了江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先行的自信

一是创新驱动科技先行打下基础。一是作为重庆的制造业科技创新基地,江津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激励科技创新创业和工业品牌发展等系列政策措施。政府在规划中明确,“十三五”期间,将投入财政引导资金16亿元,带动社会研发投入33亿元。二是设立专利特派员办公室,协助企业申请专利约1.5万件,授权专利达4800余件。三是依托“一区四园”的大布局,培育科技型企业301户、高新技术企业94户、科技创新平台55个,对接项目200余项。 

二是人才工程聚力集智激活新生产力。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江津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江津区院士专家工作站评审办法》等“1+6+N”系列人才政策。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海智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10个;相继引进了蹇锡高、刘人怀、宋湛谦、蒋剑春、周远、石学敏等院士及其团队6个和1个海外高端创新创业团队。以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招商洽谈共建西北工业技术(重庆)研究院等项目40余个,落地项目中,新增独立法人的研发机构5个。为江津创新科技,服务和助力生态绿色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是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江津境内已有玫龙纸业、重庆ABB江津涡轮增压系统有限公司、广州双桥(重庆)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跻身于“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企业”行列;益海嘉里粮油公司、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被评市级“绿色工厂”。科技创新引领生态绿色发展在江津已经产生了种子般的示范作用。

四是智博会上一炮走红增强发展后劲。在2019年8月26日举行的“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江津像一匹“黑马”脱缰而出,共签约24个项目,总投资296.6亿元;将为江津“十四五”期间以科技创新助力生态绿色发展持续产生强大的后劲。

  五是创建“森林城市”彰显绿色潜力。2017年6月,江津正式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程,两年多来,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将完成新造林72万亩,新增加森林数量58.1万亩。森林覆盖率将从由2017年的48.5%增长到54%,为进一步改善江津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相对短板制约着江津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发展

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够充分不够平衡。江津在“十三五”期间将拿出不低于10个亿的财政资金用于对科技创新企事业和个人的激励扶持,每年不低于2个亿。而“十三五”即将过了第四个年头,目前,此项奖扶资金仅在前两个年头执行了三批次,共1.05亿元。江津全社会当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017年为17.19亿元,占GDP比重的2.27%,位居重庆市区县的第9位。

二是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运用率较低。江津的传统工业企业,包括本土食品工业企业没有因为科技成果的转换而大幅度的提升现代化水平,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以配套加工和基础生产为主,缺少参与国内外一流技术市场、产品市场的竞争,较之“一区四园”中的高新企业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不够高。

三是高校和科研单位人才对地方生态绿色发展的贡献率还有很大潜力可挖。由于创新环境和统筹机制有待完善,地方与院校和科研单位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尚不够明确和健全,加之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影响到高校和科研单位及人才对地方生态绿色发展中的贡献率不够充分。

四是科研成果的申报和推出呈局限性和居后性。2017年重庆市各区县共推出科技成果1350项,江津仅为3项,在重庆区县中居23位。

五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良种良法在生态绿色发展中着力不够。园区为例还没有建立起密闭式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在良种良法的推广上,以农业为例,江津花椒90%以上是栽种的“九叶青”花椒,这种花椒的青香和麻味在高温下会变苦。因此,重庆火锅一般不选用九叶青花椒作底料,而是选择鲜红麻香耐高温的良种花椒“大红袍”。江津有资深专家预言,云贵川湘陕等地区大量扶贫资金投向花椒种植,全国花椒产大于销的局面显而可见;在青花椒市场日趋饱和的背景下,江津花椒如不采取调整结构,引进良种良法,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努力提升生态绿色程度和品质,配套深度加工等综合性战略措施,三至五年内将出现产椒贱伤农的局面。

六是激励创新科技与生态绿色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有待完善。缺乏两者融合发展的“组合拳”。受部门职能职权的分割与限制,科技部门与经济主管部门不同程度的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科研成果和新技术与产业和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以至于企业和生产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解决不了,而一些科研成果又不能很好的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政府的激励政策覆盖面不全,没有兼顾东西。这就需要研究和建立一套协调科技与生态绿色发展利益平衡的机制,来激励全社会各个方面倾注于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发展。


四、创新科技助推生态绿色发展的结合点与着力点

江津要解决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核心是要找到创新科技助推绿色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一)从理性上搞清楚创新科技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点

结合点之一:倡导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生态江津的绿色政绩观。要转变各级政府对发展模式的认识,走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两张皮”的误区,摒弃将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模式,全面树立生态重庆的绿色政绩观。

结合点之二:做好机制链接,发展科技支撑生态绿色产业的体系。工业经济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为基础,推动区域经济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农业要良种良法优先,促进富硒产业发展。

结合点之三: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激励体系。充要制定完善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认定标准、认定机构和产品服务清单等在内的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和使用循环、低碳、再生、有机产品和服务。

结合点之四:改革识人用人机制,以科技创新驱动人才汇聚。要充分利用在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引用上,要以“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博大胸襟汇聚区外优秀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二)从实践上找准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绿色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着力健全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特别要注重增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要追赶世界尖端领域的绿色发展技术,更要立足当前江津的实际,在生产技术、循环再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着力构建引领产业升级的绿色核心技术体系。要围绕绿色发展的重大问题,瞄准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回收等关键技术,加大绿色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绿色核心技术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三是着力培育系统集成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十四五”期间,江津要瞄准重庆和国家前沿技术,突出现代工程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有支撑力和拓展力的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五、科技创新支撑助推江津生态绿色发展的建议意见

  一是以科学求实的态度研究制定《江津区“十四五”科技创新生态绿色发展规划》。《江津区“十四五”科技创新生态绿色发展规划》要注重“五性”:一是统筹性。把过去独立成系的科技发展规划和生态绿色发展规划整合到《重庆市“十四五”科技创新生态绿色发展规划》中来,统筹布局,统筹部署,统筹激励政策,促进协同发展。二是融合性。《规划》要用行政的、市场的、政治的、经济的多种手段,引导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科技实用技术与产业经济和社会治理、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等之间的融合发展。三是针对性。《规划》要针对“十三五”期间江津在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规划和鼓励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突破与发展。四是前卫性。“十四五”期间,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绿色技术的运用上,都应当瞄准国内外研发前沿的新技术、新领域、新动向,开展江津科技与绿色创新。五指标的先进性。“十四五”期间,江津区科技创新指数、科技环境指数、科技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指数等六大数据在重庆的位次,应比“十三五”有所前进,有的指数应进到前6位,一般指数不能低于前8位,形成“跳跃摘桃”的合理指标。

  二是加大财政和全社会对创新科技与生态绿色发展的投入。“十四五”江津区R&D经费的投入强度(占地区生产总值之比重)超过3.0,跃居重庆市的前8位以上。与此同时,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增设科技创新支撑生态绿色发展奖励基金。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生态绿色发展联盟走协同发展之路。通过上至下纵横联合协作、经济技术交流、资源信息共享,走大联合、大协作、共发展之路。对内建立“驻津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职能部门联盟”、“科技联系一二三产绿色发展联盟”、“江津打造消费品工业高地的企业协作联盟”、“长江江津河段环境治理绿色发展联盟;对外建立或加入“渝西城市群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交流协作会”、“三峡库区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交流协作会”等体系,把所有的经济技术资源信息整合起来,用尽用好,用出极致,服务和助推“十四五”期间江津科技创新与生态绿色的跨越式发展。

  四是扎实抓好“两大行动一个提质”工程增强发展后劲。要针对“十三五”期间江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重点薄弱环节,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抓好以“培育创新主体、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两大行动和推动园区提质增效”为核心内容的绿色科技工程。一是继续实施培育科技型企业行动。二是继续加大开展科技重大专项攻关行动的力度。三是继续大力推动园区的提质增效。

五是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整治力度,建立和完善绿色生态体系。一是建立生态保护林长制工作体系。应尽快建立区域与森林相结合的区、镇、村三级林长为主的林长制,实现三级林长全覆盖,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强化无公害绿色蔬果产业监管措施。建议在区农委或市林业局内专设重庆蔬果产业管理机构,负责和指导全市特色蔬果(包括花椒、柑橘、茶叶、大宗蔬菜)的种植、管理、采摘、深加工、科研开发、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以及花椒质量检查、检测和管理等工作。推广有机管理,生物防治,规范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认证等技术和规范体系。三是对工业园区的环境污染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是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就是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从而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影响最小化。五是对医疗废物违规排弃采取“严管重罚制”。建议由区政府主导建立危险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机制,对区域内所有危险废物进行强制性集中处置。

课题组长:喻春喜

课题组成员:袁先荣 田宏伟 朱忠斌 秦秉宏 曹 成


决咨读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招聘网站严重违规失信”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 | 治理“招聘网站严重违规失信”自律承诺书 | 网站自律管理承诺书
Copyright ©2000-2018 CQJ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8
江津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渝ICP备16012726号-1 法律顾问:吴嘉斌 冯安业(重庆市循源律师事务所)
地址:重庆江津区东部新城江岸东城中央4幢1-8-10 邮编:402260 广告招商:023-47588106 传真:023-47588100 举报电话:023-47588100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