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从追赶到跨越 从跨越到品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江津发展成就巡礼·教育篇

2019-10-23 10:53    来源:江津日报
2019-10-23 江津发展成就巡礼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津教育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而又辉煌的道路,从小到大、从有到优,从“一穷二白”办教育,到如今昂首阔步稳步迈向全市教育强区。

梦想照进现实。从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到使用平板、投影仪、互联网,教学变得越来越智能;从追求“基本供给公平”走向“优质、均衡”,到我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全市社区教育示范区,正在创全市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大力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等,实现了各序列整体优质发展。

70年沧桑巨变,实现群众从“有书读”到“读好书”,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的品质教育。70年风雨兼程,江津教育正实现区域教育“从追赶到跨越,从跨越走向品质”的历史转型,教育事业发展的红利正在惠及千家万户。

搭布局

素质教育百花齐放

70年来,江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与新中国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津教育事业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拨款由1978年的535.5万元提高到2018年末的近275亿元,增长了513倍。

教育优先发展使我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特色发展,高中教育普及优质发展,高等教育壮大巩固发展。同时,我区合理布局城乡学校(校点),大力打造职教聚集区,成立江津科教园,形成两大职教集团,并圆满完成“普九”和均衡区创建,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近5年,我区输送大学生4.3万人,高考重本上线人数连续6年突破千人大关。目前全区12所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江津户籍学生1.3万余人,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126所义务教育学校中特色学校达85所,占比达67%。示范学校71所,其中市级示范学校16所,区级示范学校55所。

江津教育已经呈现布局合理、体系完备、蓬勃发展之势。高等教育从零起步,形成全市重要的高校聚集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跻身全市一流梯队;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蓬勃发展,学习型城市初具规模。

如今,江津教育正勇立改革潮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市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社区教育示范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优发展

办学条件日新月异

金秋时节,行走在江津大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已成为最亮眼的风景,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宽阔平整的操场上笑声连连,幸福溢满校园。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是传统学校教育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把墙面抹上水泥就是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就是老师的教具。旧教学楼更是破损厉害,教室里没有风扇、更不要提先进的教学设备。40多年前,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损失殆尽。从恢复配置,到不断提高装配标准,江津大力推进教学设备标准化现代化。

1983年至2018年,全区学校占地翻了一番,校舍建筑面积接近翻两番,生均运动场面积自1993年以来增长了近3倍。城乡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农村地区实现了“校校有危房”到“最美的地方是学校”的历史性转变。

昨日,记者在东方红学校看到,打造的“智慧课堂”装了教师端,学生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以自行研发的教学软件为载体,向师生、家长进行演示教学。“你看,孩子做完作业后点这个键就能实时上传,系统能马上进行批改。”该校校长郝仁志告诉记者。

“班班通”“人人通”的全面普及和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的建设,让师生互动、评价、反馈及时便捷,学生、班级、校际交流不再有时空限制。如今,依靠一条条光缆、一套套终端设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穿山越岭,直达全区每所学校、每个班级,城乡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以前乡村学校环境差,留不住学生和老师,但学校改造过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人心都不一样了。”2014年,我区启动“全面改薄”工作,总投资2.7亿元,涉及校点188个,从校舍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两个方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仅2011年以来,全区就建成实验室、六大功能室、图书室等1537间,装配校园网135套、“班班通”教师2414个班、多媒体设备1072套、计算机1.4万台,超过历年总和。目前,全区教育仪器设备值达3.72亿元。

提质量

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铸师德、强师能,培养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区教师招聘重点向农村倾斜,把好进口、畅通出口,按需增补高素质师资,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整体水平逐步提升,教师结构明显优化。与此同时,教师“国培、市培、区培、校本研修”四级培训制度化、密集化、高端化。2011年以来,全区组织研训活动1000余场次,2.7万人次教师参与区级及以上培训。

目前,全区各级“名师工作室”达116个,市级“名、优、特、骨干”教师250余人。近5年,全区摘得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重庆市获奖最多的区县;50余人获国家级赛课一等奖,200余人获重庆市赛课一等奖。

住宿条件的改善不止将教师人留住,还把他们的心留在了校园。2012年起,我区投入1.68亿元建设2650套教师周转宿舍,向山区和偏远地区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学校倾斜,优先保障新教师和交流轮岗教师入住。“住进了新房,感觉心里暖暖的,也更加坚定了在基层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

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出台中小学校课后服务购买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和内部分配制度,提高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实施教学骨干人才津贴奖励……一连串的政策举措为教师带来更多的荣誉感和幸福感,也为全区教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公平

教育普惠暖民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委、区政府抓住主要矛盾,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抓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补短板的重要抓手来抓,让教育点亮山区孩子的心灵、点亮山区百姓的家庭。

在江津,从幼儿到研究生,只要是家境困难的学生都可享受资助,这让成千上万的贫寒学子不再为上学发愁。早在2008年,我区就自筹资金在全市率先设立生源地贫困(优秀)大学生助学金。目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大学新生和在校大学生可享受每年3000至6000元不等的“额外”资助。十一年来,这一江津籍优秀贫困大学生“独享”的助学金已累计发放2943.7万元,惠及8692人次。

数据显示,我区每年投入约1.5亿元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五大学段13类学生资助项目,惠及贫困学生30万余人次。以教脱贫成效显著,中、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3%。同时,构建“六位一体”关爱体系,2.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关爱。

一项项教育惠民工程的实施使我区教育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年,我区又自筹资金1320万元,实施农村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投入627万元实施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免补学费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爱心午餐”补助标准,“扩面提标”把我区学生资助“大网”织得更加密实。

教育是一座城市发展进步的基石,更是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希冀,体现一座城市发展的温度。这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让人们欣喜地看到,江津教育发展蹄疾步稳、捷报频传。展望未来,江津教育正风帆劲起、载梦远航。

特约记者 李婉龄 通讯员 王咏梅


责任编辑:赖流英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