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先进模范】重庆好人张成书:坚持承诺的“饭店老板”

2021-01-25 20:00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1-01-25 文明创建(新闻动态)

张成书,女,1949年出生,江津区李市镇大桥村居民。

一家40年的老饭店,一份14年的“承诺”。在我区李市镇大桥村,有一间“大桥饭店”,店主张成书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本该安享晚年的她,却坚守在这间不起眼的老店中,先后与30余位当地留守老人做了超过14年的“亏本生意”。她用一手精湛的厨艺与一份执着的热情,为老人们打造出了一片生活和心灵双重归宿的美好“家园”。

老人老店,只需10元的一日三餐

李市镇大桥村。一条穿场而过的公路,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建筑,加上1000多名场镇居民,共同构筑起这个典型的农村村庄。

场镇上,仅有的两家餐馆年生已久。其中一家,就是张成书所经营的“大桥饭店”。

“菜来了,菜来了!今天还有现包的粽子!”虽说饭店门面较小,桌椅紧张,但来这里的大多都是熟客,大家不约而同地没有坐到靠门的那一桌。

时钟指向12点,门外陆续又走进了几位顾客,一边和张成书搭话,一边在门口那张大桌子旁坐了下来。这些顾客都是年已古稀的老人,还有两位杵着拐杖。待他们坐定后,张成书就开始传菜,炖鸡汤、腊猪脚汤、青椒炒肉、南瓜丝……很快,十来个热腾腾的家常菜上桌。

“老人进老店,10块钱吃3顿。”店里的客人、附近的群众都晓得。这样的收费标准,张成书至今已坚持了14年。

承诺坚守,14年有了30多位老顾客

“黄嬢嬢”,是张成书做“亏本生意”的第一位老人。

“黄嬢嬢”叫黄银书,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由于故土难离,老人没有随儿女进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人来说,每天买菜做饭成为了一道难题。因为就住在饭店附近,老人的子女就尝试着询问张成书的意见,看能否就近“搭个伙”。

“都是乡亲,多双筷子而已。”张成书说,黄银书老人想吃的饭菜其实很简单,几个清淡的小菜,一碗米饭就够了。

让张成书没有想到的是,黄银书在她家搭伙的事很快就传开了,陆续有好几位老人上门来表示想搭伙吃饭。最多的时候,每天都有十几个人来吃饭。

刚开始,张成书和合伙人万昌辉根本没打算收老人们的饭钱。可老人们都表示“吃饭给钱,天经地义”,不想“占便宜”。于是,两人商量后,出了现在的标准:1天3顿,1人10元。

从2006年黄银书开始来,到后来陆陆续续增加人员,又有人员过世、离开,一晃都14年了。在小店这支老人队伍里,前前后后加起来有30多人。

时至今日,张成书自己也是71岁的老人了,5个儿女多次提出让母亲转让店铺,进城享受天伦之乐。可每次当她说起这个想法时,老人们虽说表示理解和赞同,可言语之间显得十分失落。张成书说,“这些老哥哥老姐姐都还能生活自理,大家觉得没必要去给儿孙添麻烦。来我这里吃饭,就是信得过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尽量多做些时日。”

生意情谊,“亏本生意”还想传下去

如今,在张成书这里搭伙的老人基本保持在8至10人,年龄最大的91岁,最年轻的也有78岁。其中,89岁的刘培书老人搭伙时间已有11年,是目前资格最老的“搭伙人”,而且就因为在这里搭伙,老人家里连灶都没安装。

而这只是“堂食”的范围。两年前,曾一直在饭店搭伙的陈烈琴和张成在两位老人卧床不起,张成书就承担起了两位老人1天3顿的“外卖”业务。每天饭点前后,张成书都会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的床前,收费却依然是那个标准:1天3顿,1人10元。

在许多人看来,张成书完全是在做“亏本生意”。

“就一个炒肉丝,成本都是十几块,她还每顿弄得有荤有素,10来个菜,不亏才怪。”对于外人的不理解,张成书说,“我都是有曾孙的人了,饭店赚的钱对我来说其实真是可有可无。”

看着母亲这么坚持,张成书的5个儿女不仅对母亲的“亏本生意”不抱怨,还时不时到饭店里帮忙。“只要我做得动,饭店就会做下去。但我做不动了,把饭店转给别人,也不能勉强别人做亏本生意。儿孙们愿意接最好,我肯定要让他们接着做,不为别的,就为把这份情谊传下去。”在张成书的感染下,张成书的侄儿表示将会把大桥饭店的“亏本生意”一直做下去,让老人们老有所依。

责任编辑:傅婧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