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不朽丰碑励后人——走进江津区烈士陵园

2021-05-25 11:31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1-05-25 探寻红色印记

江津区烈士陵园 记者 吕晓 摄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4月的江津春风和煦,位于鼎山街道艾坪山间的江津区烈士陵园松柏凝翠,庄严肃穆。

从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无数目睹国家贫弱的江津人,毅然投入为自由民主而战的澎湃洪流,他们有的面对屠刀,慷慨就义,有的决战沙场,以身殉国,也有很多人,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名字值得被铭记,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传颂。为缅怀先烈,1965年,原江津县烈士陵园初建,原址位于我区鼎山街道办事处南门燕窝穴。2000年,江津区烈士陵园迁建至艾坪山松林坡,2002年落成投用。

半个世纪以来,江津区烈士陵园如同一本“历史教科书”,将那些闪闪发光的故事向人们娓娓道来。

松林坡柏树挺立 记者 吕晓 摄

青山埋忠骨

站在松林坡下仰望,一座牌坊高高耸立。沿着257级石梯拾级而上,可以慢慢看清牌坊上“江津区烈士陵园”7个大字。石梯两边,一棵棵柏树迎风挺立,像一个个哨兵,戍守着这片英雄长眠的土地。

去往烈士陵园的路上,隔一段路便可以看见一幅石浮雕,描绘了不同时期英雄志士们战斗时的生动场景。

穿过牌坊,22.8米高的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纪念碑正面,镌刻着聂荣臻元帅的题词:为家乡和祖国的解放英勇献身的先烈永垂不朽。

烈士纪念碑的正后方是烈士墓和祭奠广场。祭奠广场正面黑色墙体为英名墙,左侧碑文概述了全区1000多名烈士用青春铸造奉献、用生命谱写忠诚的丰功伟绩,右侧镌刻英烈姓名。

英名墙上,有在重庆“三·三一”惨案牺牲的革命志士冉钧、漆南薰;有和李大钊一同就义的谭祖尧、吴平地;有为解放江津、渡江作战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有在上海地下斗争中遭杀害的钟汝梅;有在洪湖战役中牺牲的戴坤忠、傅汝霖;有在征粮剿匪中殉难的丁凤岚、陈焯、朱力谋;有在南京抗洪抢险中献身的杨太平……

葬在这里的,还有很多在渡江战役、征粮抗洪等战斗中牺牲的无名烈士。

“正是有了一代代先烈的浴血奋战,才有了现在的和平生活。”江津区烈士陵园管理负责人说。

烈士英名墙 记者 吕晓 摄

陵园背后的故事

江津区烈士陵园经历了一次迁建,几度更名。它的故事,还要从解放江津之战开始讲起。

1949年11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5师103团兵分三路在江津强渡长江,遭受敌军反击,有9名解放军指战员牺牲于此役,另有江津船工3名牺牲。江津县政府将此战牺牲的12名烈士安葬在江津县城南门外燕窝穴,该处成为江津区烈士陵园雏形。

1965年,县政府在燕窝穴正式修建江津县烈士陵园,占地9亩。此后,有江津籍在外地牺牲的烈士遗骸运回陵园安葬,未寻到遗骸的烈士刻碑纪念。

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江津县烈士陵园更名为江津市烈士陵园。

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2000年,江津市烈士陵园启动迁建至艾坪山生态公园松林坡,于2002年建成投用。新建成的江津市烈士陵园,占地15亩,建筑面积5483平方米,分为休闲娱乐、观光教育、瞻仰祭奠和合葬墓地四大区域。

2007年,江津撤市设区,江津市烈士陵园更名为江津区烈士陵园。

传承红色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一同寻访的江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说,“伟大的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江津区各党政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等单位都会组织干部职工、学生到江津区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重温党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2004年,江津区烈士陵园被重庆市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缅怀祭奠群众5万人次以上。

记者 吕晓 实习记者 李金灿 通讯员 杨金羽


责任编辑:傅婧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