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故事稿:《植树于崖,植根于心》

2021-08-20 16:25    来源:
2021-08-20 新闻稿件

巫溪县融媒体中心  乔洛阳

 

作为记者,大家一定采访过很多植树造林的现场。

在悬崖之上,一口袋一口袋把泥土背上去,一根树苗一根树苗的浇灌长大。

这就是巫溪县陡崖植树人的故事,五年来多次引起国内外媒体关注。作为最早走进这批植树人的记者,看着这些树苗开始长成小树,它们不仅长在悬崖,更长在我的心里。

各位评委老师、同行们,大家好!我叫乔洛阳,是巫溪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植树于崖,植根于心》。

照片中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叫林云喜,他是“陡崖植树人”的带头人之一。

2017年3月,外出采访的路上,我发现他们往悬崖上背泥土,好奇的问:“这是在干什么呢?”

“栽树哈。”

“栽树,你们还背起水泥和泥巴做什么呢?”

回答我的就是林云喜:“整个山上全是石头,泥巴都没有,要想载活树,我们就必须先用石头垒好窝子,水泥固定,然后再从下面背泥巴上去,才能开始种树!”

山上没有路,坡度超过六十度,爬上去都困难,还要背几十斤泥土,危险无处不在。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我决心用镜头去记录他们植树的过程。

带上摄像机,我们跟随老林踏上了植树的路程。当我们真正爬上山才发现,由于坡度特别大,下脚的地方往往只有巴掌大,别说找到合适的拍摄角度,就连基本的站立都成了问题。山上的石头风化严重,稍一用力,就是滑落的碎石满山滚。

“种树一年鞋十双,手掌脚掌都磨穿”。最初听到这句顺口溜,我还不以为然,跟他们爬了几次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其中的含义。

悬崖陡,有的地方需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爬上去后,工人们用水泥、石块砌窝子,再把土倒进去,这样才能种下一颗幼苗。再往后,就是一趟一趟的浇水、施肥、管护……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工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往往自带干粮,整个白天都在山上,天黑才能回家吃上一口热饭。即便如此,一天种下的树也屈指可数,还不一定能够保证成活。可就是这样种了又补、补了又种、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硬是在悬崖峭壁上,用一年的时间,种下了1000多亩,将近7万棵树。

林云喜说,栽树就跟养育孩子一样,他是跟树有感情了。

随着我们的采访报道,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陡崖植树人的事迹,他们的故事先后登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主要媒体。我们采写的《陡崖植树人 森林长在肩背上》获得了首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作为一个最基层的记者,我有幸走进央视的演播大厅,和众多优秀的同行分享了采访经历。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和林云喜一起再次登上了陡崖。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前是辛苦的栽树,现在换成了森林抚育,也就是将森林中品质较差的树种进行清除。沿途我们发现,那些曾经栽下的小树苗已经成活,长到了三米多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宁厂古镇的游客又多了起来,当地的村民也感受到了环境改善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社区生态护林员朱兴春说:“我们要对得起栽树人,林大哥他们太辛苦了,我们要继承他们这种精神,管好这片山,这样才对得起子孙后代。”

老林说,看到现在的变化,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还 前人欠下的债,栽 造福后人的林”。

而我想说,把故事从大巴山深处讲到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讲到所有观众的内心,这 也是我种下的树。

有人说,记者是一个时代最幸运的人,因为他们有机会见证时代的变迁。我想说,真正的记者,不仅在见证,更在讲述和传播。

我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我。

植树于悬崖,更植根于内心。


责任编辑:李蒙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